近日,由江苏省科协所属113家省学会组成的8个行业领域学会联合体,组织开展了2023年度江苏省行业领域十大科技进展遴选工作,经提名、形式审查、初评、综合评审并向社会公示,确定62项十大科技进展、67项优秀科技进展向社会发布。学院领衔完成的2项成果 “基于LAMOST-Gaia首次揭示热木星的年龄分布和时间演化规律”、“日冕中微小尺度持续性零点磁重联的观测发现”入选“基础研究领域优秀科技进展”。
项目名称:基于LAMOST-Gaia首次揭示热木星的年龄分布和时间演化规律
完成单位:南京大学,北京大学
主要完成人:陈迪昌,谢基伟,周济林,东苏勃
南京大学、北京大学等单位联合完成“基于LAMOST-Gaia首次揭示热木星的年龄分布和时间演化规律”。太阳系外行星的研究是当前天文学科的前沿探索领域。热木星从1995年被发现到现在近三十年,它的存在挑战了基于太阳系建立的行星形成传统理论,它的起源和演化一直是系外行星领域悬而未决、充满争论的一大基本问题。探究该问题将对完善行星形成演化基本理论,促进理解地球和太阳系在宇宙中是否特殊具有重要意义。瞄准这个重要问题,该项研究通过详尽的数据收集和深入的统计分析,首次揭示了热木星的出现率随时间演化的规律,为解开热木星起源和演化的谜题在时间这个新维度上提供了关键观测约束。研究成果展现出了卓越的创新性,作为亮点文章发表在国际著名科学综合期刊《美国科学院院刊》。该成果不仅在理论和观测上将激发和促进人们对热木星的进一步研究外,还将为天文科普提供更多丰富有趣的素材,对科技和社会进步产生积极影响。此外,该研究成果依托我国的大型天文观测设备LAMOST的观测数据,因此也提高和体现了我国工程技术在国际上的学术影响力。
项目名称:日冕中微小尺度持续性零点磁重联的观测发现
完成单位:南京大学,马克斯•普朗克太阳系研究所,圣安德鲁斯大学
主要完成人:程鑫,EricPriest,李海堂,陈俊,王雨雷,邢晨,丁明德
南京大学、马克斯·普朗克太阳系研究所、圣安德鲁斯大学等单位联合完成“日冕中微小尺度持续性零点磁重联的观测发现”。日冕加热问题是当代天文学的八大未解之谜之一,长期以来人们提出磁重联 可以加热日冕,但一直缺少直接的观测证据。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程鑫教授领导的国际团队利用亚角秒分辨率极紫外成像数据首次发现了日冕中微小尺度的持续性零点重联现象及其作用,为破解日冕加热问题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该项工作发表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上,对太阳物理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开辟了“羲和号”卫星数据新的研究思路,为三维磁重联的辐射磁流体力学模拟提供了参考框架,为国内外未来的太阳望远镜(包括南京大学 2.5米大视场望远镜和正在推进的“羲和二号”卫星项目)提供了明确的科学目标,提升了南京大学和江苏省天文学科的国际显示度,为与国际顶尖团队未来开展深度合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该项工作还受到广泛的社会影响,欧空局称其“为破解为何日冕存在百万高温这一困扰人们 80 年的谜题迈出了新的一步”,得到马克斯普朗克太阳系研究所、挪威奥斯陆大学等著名研究机构和一些重要科学媒体专门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