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苏 宜
今年是南京大学天文系建系70周年。拜读首届(52年入学56年毕业简称56届)林元章学兄的《南大天文系初创期亲历记》,点滴回忆,感慨系之,也来鹦鹉学舌,贡献一点历史的余晖,或对后来学弟学妹们有所启迪,或仅供谈资以博一笑而已。
南京大学天文系是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大调整时由原齐鲁大学天文数学系和中山大学天文系迁来南京并入南京大学而成立的。中国科学院苗永瑞院士来自齐鲁大学天文数学系,叶叔华院士和席泽宗院士中来自中山大学天文系。
院系调整后的南京大学主体部分由原中央大学(解放后改名南京大学)和金陵大学(美国教会创办于1888年的金陵大学和创办于1913年的金陵女子文理学院1951年合并改为公立的大学)合成。校长为原南京大学校长潘菽(心理学家),副校长为原金陵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李方训(物理化学家)和时任南京市文教局长孙叔平,校园是原金陵大学的旧址,原南京大学校园让给了南京工学院(后改名东南大学)。潘校长原名潘淑,字水叔,号有年,与兄长潘梓年和堂弟潘汉年为著名的潘氏三兄弟。潘校长还是九三学社创始人之一。抗日战争时期一批在重庆的科学家成立"民主与科学座谈会",为纪念9月3日抗战胜利而命名九三学社。潘校长的公子潘宁堡就是我们天文系的首届学生。1956年潘校长调任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所长,我们毕业时的校长是郭影秋。
1954年我从南京市第一中学毕业,考入南京大学天文系,成为全国唯一的天文系成立后的第3届学生。全国统一高考的录取名单公布在新华日报上,天文系共32名新生,来自上海、江苏、安徽、浙江、山东、福建、四川等地,我是唯一一名家在本市的学生。我家邻居是邮递员,所以我第一时间就知道了被录取的消息。正式报到的前两天,我即兴匆匆地跑到南大,招生办公室的老师说:你来得正好,我们正缺人手,你来参加协助迎新工作吧,16岁的我懵懵懂懂但满口答应。中午吃饭的时候,老师带我先到膳食科,可膳食科的人说新生伙食还没有开始,只能吃客饭,得交饭钱。我毫无怨言地交了两天的饭钱。忙活两天之后,各地新生纷纷来校报到,我已经熟练地成了他们各方面的向导。开始他们疑惑这个小孩怎么已是高年级的学长了?说穿以后不免相视而笑。
原金陵大学建筑优雅、校园美丽,但格局较小,容不下南京大学庞大的规模,基建一时难以跟上,于是教学区有几座名为南草房的临时教室。新辟的南园校区新建了五座二层男生宿舍楼,天文系男生住在后排五舍二楼,楼内只有小便池没有厕所。女生很少,与其他系女生混住。饭厅是两座大型毛竹和芦席搭建的棚子,土地,角落里还长草。只有餐桌,没有椅凳,平日三餐,按班级8人一桌,大家站着吃饭,伙食质量都非常好。星期天只开两餐,不分桌,也不管你是哪班学生,进饭厅就给一份菜,米饭随便吃。据说有些根本不是南大学生的人也来蹭饭吃。我们享受了一年吃饭不要钱,后来改成食堂制,不能白吃了,但很便宜,甲菜一毛五、乙菜一毛、丙菜五分,质量依然很好。
刚入学时,天文系主任是原中山大学的赵却民教授,后来从北京大学调来了著名天文学家戴文赛教授担任系主任。一二年级的重头戏是数学和物理学基础课:数学分析课老师是何旭初,与数学系学生一起上大课,再分小班辅导,辅导老师王明淑,解析几何由叶彦谦老师、高等代数由夏定中老师、微分方程由叶南薰老师主讲,普通物理由物理系冯端老师、理论力学由王子昌老师主讲。
图书馆是同学们最爱去的地方,但阅览室座位有限,晚自习要凭证对号入座,每个班阅览证很少。无证同学在宿舍或找空教室自习。后来席棚大饭厅增配长凳,学校每晚发放白色台布,供学生晚自习。我们的球面天文等课程作业计算题,要使用八位三角函数对数表、反对数表等再加上天文年历这些满是数字的大部头工具书,堆满案头反复翻阅,只能在图书馆阅览室才能完成,常常引起外系同学的注目:天文系的学生真有学问!
当时南京大学共有13个系,除心理学系一直没有招生外,天文系是最小的系,但却在某些方面名列前茅:男子排球全校冠军,队长陈颖毅(55届),主力队员孙凯(57届)朱灿生(58届)等;女子百米校记录保持者向德琳(58届);女子跳远校记录保持者莫静儿(58届);男子万米校记录保持者周德明(59届)。校学生会主席卢央(56届),校学生会宣传部长吴守贤(56届)。校广播站站长李德培(57届),播音员李德培、刘钢(56届)。我们毕业后,出任校领导的有:校长曲钦岳(57届);校党委书记韩星臣(64届);研究生院长孙义燧(58届)。
我们在校期间遇到的重大到访事件有:1954年莫斯科大学校长彼得罗夫斯基和1955年11月团中央书记胡耀邦的到访。每年国庆南大学生参加南京市的庆祝游行,有一年天文系打出的游行标语是"我们是未来的宇宙探索者",非常吸引眼球,并受到记者瞩目,拍成照片刊登在新华日报上。
1956年天文系与数学系合并为数学天文系,数学家孙光远任系主任,叶南薰和戴文赛任副系主任,分管数学专业和天文专业。孙光远先生辈分很高,是中国大学第一位数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导师,他带的第一位硕士研究生是陈省身。1962年,天文系又重新独立,系主任戴文赛先生。
二年级时的一天下午,紫金山天文台中星仪室的李华老师通知我们几个学生晚上去天文台实习。不知天高地厚的我,居然冒冒失失跑到校长办公室要求派车,没想到校办老师居然答应了,更没想到晚上派来的竟是学校新购进的紫红色奔驰轿车。车到山上,把天文台的人吓了一跳,不知道是哪位领导到访,事前也没打招呼。回来的时候,车停在南园门口,正值大批同学下晚自习回宿舍,看到几个满脸得意的毛孩子从车里钻出来,也是莫名惊诧。
三年级时一位素不相识的远方姑娘给我们班写来一封信,说她非常喜欢天文学,希望与我们班一位男生交朋友,这信被公布在教室墙上。数年之后,这位姑娘果然与我们班的一位同学喜结连理,先后生了三个小孩,取名新星、巨星、超星,传为一段天文佳话。
我们班入学时共录取32人,其中陈华英(女)、华显南、罗万崙、陈崇和中途退学;周元、姚保安、宋慕陶休学后转入下班;盛立人转入数学专业。从高班休学后转入本班的有:冼鼎璋(女)、莫静儿(女)、何妙福、方文海、刘家荫、吴璧臣;从高班休学后转入本班后来又转入下班的有:周德明、蒋令嘉(女)。毕业的时候共30人,分配工作的情况为,中科院电子所:钱善瑎;北京天文台:胡景耀、蒋世仰、路声东、史忠先、杨正宗、黄逸峰;天津纬度站:苏宜;紫金山天文台:黄坤仪、秦道、张守中、赵定理、向德琳(女)、冼鼎璋(女)、莫静儿(女)、方文海、吴铭蟾、华奇男、陈道汉;上海天文台:金文敬(女)、何妙福;留校:朱灿生、孙义燧;北京天文馆:陈福生;中国科协:吴裕生;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庄天山;国测一队:邵中河;其他:严孟祥、刘家荫、吴璧臣。
我们班没有拍毕业照,下面这几张照片聊供一瞥。
毕业以后的15人聚会照:
左起,后排:黄坤仪 苏 宜 方文海 胡景耀 孙义燧
中排:赵定理 朱灿生 何妙福 陈道汉 张守中
前排:秦 道 冼鼎璋 金文敬 莫静儿 史忠先
毕业以后的9人聚会照:
后排:蒋世仰 何妙福 杨正宗 秦道
中排:方文海 黄坤仪 庄天山
前排:张守中 金文敬
将毕业时北大楼合影
左起:孙义燧 苏 宜 钱善瑎
四员女将在佘山天文台:
莫静儿 冼鼎璋 向德琳 金文敬
全系56、57、58老三届春游中山陵,在廖仲恺墓前合影。
左起:严孟祥 苏 宜 张守中 杨正宗 蒋世仰 吴铭蟾 路声东 庄天山 史忠先 邵中河 汪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