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师资力量  > 专任教师  > 副教授
专任教师
师资力量
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目前有教学科研人员约30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曲钦岳院士、苏定强院士、方成院士、孙义燧院士,曲钦岳院士和方成院士同时是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博士生导师16人,教授16人,副教授5人,讲师7人,获得博士学位的青年学者23人。本学科拥有一批高水平的、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曲钦岳院士、方成院士、苏定强院士曾担任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方成院士曾担任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副主席、孙义燧院士担任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常委。在各主要研究方向上优秀年轻人才也脱颖而出。戴子高教授、丁明德、李向东、陈鹏飞教授被聘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戴子高、李向东、丁明德、黄永锋、陈阳、周济林、陈鹏飞、施勇、王祥玉教授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丁明德教授获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奖,陈阳、周济林、陈鹏飞、顾秋生、王祥玉、侯锡云、王发印入选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陈燕梅、程鑫、侯锡云教授获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002年主要由年轻教师为骨干组成的研究团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基金的资助。
副教授
研究领域:

大质量恒星和星团形成

双星和多星系统的形成和演化

原恒星盘

星际介质

纤维状分子云

分子外向流和喷流

大质量恒星的反馈等




Selected press releases and media coverage

·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Astronomy – Press Release, 2024: “Twins, Triplets, Quadruplets and more: Observations show massive stars are indeed born as multiples”

“Zwillinge, Drillinge und mehr: Beobachtungen bestätigen, dass massereiche Sterne als Mehrlinge geboren werden (German version)”

· MAX-PLANCK-GESELLSCHAFT, Newsroom, 2024: “Massive stars are born as multiples”

“Massereiche Sterne entstehen als Mehrlinge (German version)”

· Nature Astronomy, 2024: “Multi-star systems observed in high-mass star forming region”

· 中国科学报社, 2024: 《自然—天文学》:李尚活团队发现大质量恒星团中多星系统形成的证据

· University of Duisburg-Essen, Newsroom, 2024: “Stars Born as Multiples”

“Mehrlingsgeburt bei Sternen (German version)”

· Heidelberg Institute for Theoretical Studies, Research News, 2024: “New observations confirm computer models how massive stars are born as multiples”

“Neue Beobachtungen bestätigen: Massereiche Sterne werden als Mehrlinge geboren (German version)”

· RadioNet, News, 2024: “Twins, Triplets, Quadruplets and more: Observations show massive stars are indeed born as multiples”

·  yahoo! news, 2024: “Huge stars are born as twins, triplets and more, new images confirm”

·  UNIVERSE TODAY, 2024: “Astronomers See Massive Stars Forming Together in Multiple Star Systems”

·  Phys.org, Astronomy news, 2024: “ALMA observations show how double, triple, quadruple and quintuple star systems form simultaneously in a molecular cloud”

·  Center for Astrophysics | Harvard & Smithsonian (CfA) science update, 2022: “The Role of Turbulence in Making Massive Stars”

·  Center for Astrophysics | Harvard & Smithsonian (CfA) science update, 2021: “The Youngest Stellar Embryos in Massive Clouds”

· Center for Astrophysics | Harvard & Smithsonian (CfA) science update, 2020: “Gas Motions in Interstellar Cores Forming Low-Massive Stars”

 



陈枫 | Associate Prof.
研究领域:

Radiative Magnetohydrodynamic Simulations

Magnetic flux emergence from the solar convection zone to the corona

Energy and mass transport in the solar atmosphere and heating of the corona



戴煜 | 副教授
研究领域:

主要研究研究太阳爆发如耀斑,日冕物质抛射(CME)过程中高能粒子加速机制及日冕大尺度扰动现象:提出在太阳强质子事件中耀斑重联电场及CME驱动的激波在事件的不同阶段加速太阳高能粒子,使之呈现“混杂”的特性;发现日冕大尺度波动(EIT波)与CME在时间及空间上的强相关性,指出EIT波并非真正的波而是CME在低日冕的足点。


郝奇 | 副教授
研究领域:

  太阳活动的多波段观测研究,图像处理、模式识别和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在天文研究中的应用。

雷汉伦 | 副教授,博导
研究领域:

主要从事天体力学、航天动力学等领域的研究工作。研究方向以及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天体力学中的摄动理论

   包括但不限于:太阳系小天体动力学,哈密顿摄动理论,共振动力学,Eccentric von Zeipel-Lidov-Kozai(ZLK)机制,行星系统倾斜角(obliquity)的起源与演化,长期动力学(包括长期共振),双小行星系统的轨-旋耦合动力学及演化。

2、深空探测中的轨道力学

   包括但不限于:空间流形(space manifold)转移理论,平动点动力学,平动点任务轨道设计,低能轨道,小行星探测,小推力轨道理论(最优控制),地月空间轨道理论及行星际轨道优化设计。


研究生指导:

1、黄秀敏,2021级硕士,2024年6月毕业,毕业论文《等级式行星系统中的长期动力学》下载链接:黄秀敏-南大硕士毕业论文

2、赵舜景,2022级硕士,2024级博士(在读)

3、高豪,2024级硕士(在读)


本科生指导(仅列出2019年以后指导的学生):

1、2019届,许宜臻,毕业论文:《航天器在第三体摄动下的长期动力学》

2、2020届,周金龙,毕业论文:《中高轨导航卫星的倾角型共振》

3、2020届,王嘉淳,毕业论文:《不规则小行星附近的共振动力学》

4、2021届,黄秀敏,毕业论文:《等级式三体系统下的长期共振》

5、2022届,赵舜景,毕业论文:《月球探测轨道设计》,获南京大学本科优秀毕业论文

6、2022届,马新业,毕业论文:《摄动理论在等级式三体系统中的应用》

7、2023届,周子璇,毕业论文:《平滑同伦法在小推力轨道设计中的应用》

8、2023届,熊浩岚,毕业论文:《地月空间小推力轨道设计》

9、2023届,王  蕾,毕业论文:《平运动共振天体的长期动力学》

10、2024届,张名艺,毕业论文:《高倾角共振小天体长期动力学》

11、2024届,高  豪,毕业论文:《不规则小行星形状参数反演》,获南京大学本科优秀毕业论文

12、2025届,冷筱妍,毕业论文:《椭圆型限制性三体系统下的共振Halo轨道分析解》

黎健 | 副教授
研究领域:

太阳系第9行星,机器学习在天体力学中的应用,太阳系小行星动力学,行星系统动力学,非线性天体力学


研究领域:
刘慧根 | 副教授
研究领域:

原行星盘中系外行星的形成,动力学演化;

疏散星团环境对行星系统的形成和系统构型的影响;

系外行星统计特征研究;

系外行星探测;

系外行星大气探测;

研究领域:

高能宇宙线、中微子、伽马射线起源,粒子加速机制,脉冲星风云,耀变体,伽马射线暴等

罗新炼 | 副教授
研究领域:

相对论天体物理


汤靖师 | 副教授
研究领域:

卫星轨道理论;航天器精密定轨及应用;卫星重力反演。

-

演示小软件

* 瞬平根数转换(--help或-?查看帮助)o2mDemo

* A win32 GUI app that rotates Cartesians between T and C. cartRot_win32


邵勇 | 副教授
研究领域:

致密星双星的形成与演化,以及双星系统的星族合成研究。

徐晓杰 | 副教授
研究领域:

X射线双星的形成和演化观测X射线天文学

张鸿 | 副教授
研究领域:
张曾华 | 副教授 (ZengHua ZHANG, Associate Professor, PhD, FRAS)
研究领域:

1. L型亚矮星的探测、发现、光谱分类、星族的观测和物理特性 (Primeval - IPrimeval - IVZhang+18cPrimeval - V)。

2. 探测银河系中金属丰度最低的甚小质量恒星、过渡型褐矮星 (T-BD; Primeval - II新闻发布Primeval - III) 和简并褐矮星 (D-BD; Primeval - VI)。

3. 以含有超冷矮星的双星系统作为基准,研究甚小质量恒星和褐矮星的观测和物理特性 (Primeval VIII, 新闻发布Primeval - VIIZhang+13Zhang+10新闻发布Pavlenko+15)。

4. 通过大尺度巡天发现和研究超冷矮星 (Zhang+09Burningham+10Day-Jones+13)。

 

1. Characterization of L subdwarfs: discovery, classification, atmospheric and population properties (Primeval - IPrimeval - IVZhang+18cPrimeval - V).

2. Search for the most metal-poor very low-mass stars, transitional brown dwarfs (T-BD; Primeval - IIPress releasePrimeval - III) and degenerate brown dwarfs (D-BD; Primeval - VI) in the Milky Way.

3. Revealing the observational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of very low-mass stars and brown dwarfs with benchmarks in binary systems (Primeval VIII, Press release; Primeval - VIIZhang+13Zhang+10Press releasePavlenko+15).

4. Discovery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ultracool dwarfs in large area surveys (Zhang+09Burningham+10Day-Jones+13).


新闻发布:

2024.8.20 银河里的"华尔兹":首个白矮星+超冷亚矮星双星系统 (南京大学科技动态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


Press release: 

2024.8.20 "Waltz" in the Milky Way: The first age benchmark ultracool subdwarf with a white dwarf companion (Nanjing Uni.; School of Astronomy; ESA Gaia Image of the Week; Uni. of HertforshireCentro de Astrobiología)




周平 |
研究领域:

Supernova remnants

Interstellar medium

Compact objects (especially magnetars)

Feedback of high-energy sources

X-ray astronomy

(pre-)historical transients